14天逆回购需求询量点评:正常操作不宜过度解读

据路透消息, 8 月 23 日,央行就 14 天逆回购需求询量。 对此我们作如下点评:

14 天逆回购重启引发市场担忧。 目前, 7 天逆回购的发行利率为 2.25%,而 14 天逆回购的发行利率则为 2.4%。因此,市场担心 14 天逆回购重启会抬高资金成本,将之视为流动性收紧的信号。 当日,国债期货下跌。截至收盘, 10 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下跌 0.35%; 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下跌 0.19%。银行间市场利率则出现显着上行, 1 天、 7 天、 14 天及 21 天回购加权利率分别上行 9、 15、 15 和 20 个基点。

主要目的在于缓解资金面紧张,并熨平波动。 人民币贬值压力下,外汇占款已连续 9 个月下降, 7 月外汇占款下降了 1905 亿元。同时, 7 月的财政存款增加了 4882 亿元, 使得流动性面临压力。而当前的 7 天逆回购每天操作,但也面临着每天到期的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下,通过 14 天逆回购的操作,一是可以丰富货币投放的工具,进一步补充流动性的缺口;二是与 7 天逆回购主要满足每周流动性的需求相比,14 天逆回购可以使得货币投放更加长期化,有助于熨平资金的短期波动,特别是有助于应对季末及缴税等时点带来的流动性冲击。三是,丰富公开市场操作手段,提高对利率的调控能力,使货币市场利率更加连续。 14 天逆回购利率,可以填补 7 天逆回购利率与 SLF、 MLF 之间的空档,提高了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能力,并使得货币市场利率更加连续。

经济下行压力决定货币政策仍将略偏宽松。 我们对货币政策的一贯理解,一是大国的货币政策要坚持独立性,立足于国内经济;当出现国内经济与外部压力的矛盾时,首要的考虑应是国内因素。二是货币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经济的诉求, 只要通胀仍在可容忍范围内,经济因素仍将是首要目标;只要经济承压,货币政策就应秉承宽松取向。因此,我们仍然认为,在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下,货币政策略偏宽松的立场不会改变,无需对央行重启 14天逆回购做出过度解读,更不应将其视为流动性有所收紧的信号。 往后看,考虑到四季度甚至明年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,货币政策需打好提前量,不排除央行进一步降准的可能。

利率下行仍是长期趋势。 由经济增长的中枢以及通胀中枢的下移决定了,十三五期间我国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中枢将下行至 1.7%~2.1%。市场利率可能会在某些时点有所波动,但长期的下行趋势仍然成立;尽管 14 天逆回购重启或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,但仍然不改利率下行的趋势。即使短期来看,考虑到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将承压,货币政策也仍有宽松空间,年底市场利率也仍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。

相关阅读

期货开户
广告
黄金期货开户
广告
期货免费开户
广告
白银期货开户
广告

轻应用